English

民办高校为何门庭冷落

1999-08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

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民办高等教育在江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,短短几年时间,特别是近一年来,江苏已有独立的民办高校10所,依托普通高校、用民办机制建立的二级学院23所。民办高校的崛起,为江苏连年扩招、增招提供了物质基础,为广大考生带来了福音。然而,作为民办高校的主力军——民办二级学院,却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,与民办中小学招生的火爆形成了强烈对比。同是民办学校,为何情况截然不同?近日,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。

民办高校备受冷落

今年江苏省列入本一增招部分的11所民办二级学院,共有2410个招生计划,然而绝大部分在本一省划线上可能落榜的考生却宁可“降格”也不愿选择民办学校,致使这些民办学校生源严重不足,不得不在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再下降30分,然而即便如此,考生仍不领情。

今年江苏省本一理科省划线为546分,上线人数21011人,扣掉计划招生数17509人,尚有3502人会从线上“落榜”;文科本一省划线528分,上线人数3486人,扣掉计划招生2905人,有约580人“落榜”。金陵中学一位考生的成绩是548分,有可能上不了“计划”。记者问这位考生,是否报考民办学校,这位考生很坚决地说:“不。上不了本一,还有本二,民办高校没有名气,总有低人一等之感。”

家长对民办高校则是另一种想法。一位姓张的女士说,虽然听说民办二级学院的师资、设施、管理等都不成问题,但毕竟这是新东西,作为改革的试点,谁都不知道入学以后到底会是怎么样。再说,毕业后找工作是否会因此受歧视,也说不准,所以“我不会同意孩子去上民办高校。”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的王师傅说∶“民办二级学院每年的学费要8500元,比普通高校要高好多,加上每年的住宿费、生活费,像我们这样条件不太好的工薪家庭很难承受。”

民办中小学异常火爆

民办高校大受冷落,民办中小学却异常吃香。还未到招生时间,一些性急的家长就早早把钱准备好了,怕报不上名,有的甚至还走起了“后门”。

南京某民办小学,自开办以来学生连年增加,今年招生人数再创纪录,负责招生工作的陆老师近日忙得不可开交。这位在教育界小有名气的退休老师笑着告诉记者:“报名的学生特别多,原来一年级有两个班,因人数骤增不得不再增加两个班。四年级也因此把一个原来32人的小班重新编排,扩成50人。”

考虑到教学质量,大部分民办中小学对学生的人数都有一定的限制,粥少僧多使得一些家长忙着找关系,走“后门”。某民办中学的一位校长告诉记者,最近一段时间,他们家的电话成了热线,上门“求教”的人也非常多,“不过,任何事我们都得按规定来,民办学校一定要讲质量,如果光看重钱而忽略了其他方面,结果肯定不会好。”

不惜花巨资送孩子到民办中小学上学,家长们是怎么想的呢?一位姓盛的先生说:“民办学校聘请的都是原来各中小学的骨干老师,很多还是特级教师,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他们的教学质量令人放心,只要孩子的学习能上去,花点钱值得。”另一位家长则认为民办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比“公办”的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,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。

一冷一热的背后

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一条新路,要被社会完全认可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。从普教的情况来看,民办、私立的教育形式已被广泛接受。在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招生时出现的“一冷一热”的背后,有些问题值得思考。

首先,民办高校的创建不能“一窝蜂”。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条新路,民办高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,必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而今年江苏一下子冒出了23所民办二级学院,其师资力量、教学设备、管理经验如何,还有待考证。高等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,不能仅仅在量上做文章,还需要在质上下工夫。

民办中小学的“热”,主要是在教学质量上下了功夫,办一个,好一个,稳扎稳扩,逐步发展,从而赢得了社会的承认。

其次,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在高等教育的认识上都是重公办,轻民办,在“公”、“民”之间总觉得“民”稍逊一筹,低人一等。相当多的人对“民办”二字心理上不能接受,并对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入校后待遇、文凭、就业能否与统招生相同而心存疑虑。而民办中小学由于几年来在教学质量、教学效果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应,已在人们心目中开花结果。

最后,由于民办高校的收费较高,因此吓退了原本考虑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和家长。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不再包分配,而上民办高校的费用又相当高,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担心上了民办高校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。而民办中小学尽管收费较高,但其高升学率却使学生和家长吃了“定心丸”,这是民办中小学热门的原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